中国芯片风云黄仁勋亲述逆袭传奇两度瀑布边缘仍勇攀行业巅峰

在AI的浪潮中,英伟达成就了数十亿美元的市值,是资本市场和全球股民关注的焦点。作为芯片行业的领军者,英伟达在算力竞赛中,以A100芯片占据先机。2024年11月,其市值突破3.6万亿美元,打破苹果长达12年的全球市值第一纪录,并被选入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

成立30年来,英伟达如何成为一个价值万亿美元的商业帝国?黄仁勋差点错过千亿身家。

上世纪80年代,当全球范围内除了IBM几乎无人能独立进行芯片设计时,太阳公司(Sun Microsystems)的工程师柯蒂斯.普里姆(Curtis Priem)和克里斯.马拉科夫斯基(Chris Malachowsky)接到一项任务,即设计半定制化芯片,与半导体供应商LSI Logic合作。在此过程中,他们结识了黄仁勋,这是三人的第一次合作,也是彼此信任关系初步建立之日。

90年代,在大多数公司仍专注于开发CPU期间,普里姆、马拉科夫斯基和黄仁勋受命开发更具挑战性的产品——图形处理器GPU。在无人区探路的人们结合优势,最终完成了这项工作,为未来的深厚信任奠定基础。黄仁勋回忆说:“我们合作得非常愉快,我享受和他们一起工作。”

然而,由于太阳公司计算机架构与图形架构发生变动,他们开发项目不再受到青睐。普里姆与马拉科夫斯基决定离开开始创业,但邀请黄仁勋加入,他却选择留下继续他的职业生涯,对当下的满意感胜过了对未知创业路途中的好奇心。

后来,当普里姆、马拉科夫斯基向他提出创业时,他虽然拒绝但最终还是同意出去聊天。这次会面是在丹尼餐厅,那也是他曾经洗碗工和服务员的地方。他告诉他们个人电脑刚刚起步,将是一个重要时代机遇,并且用户将需要玩游戏,而游戏体验很大程度上依赖GPU对3D图形处理能力。

1993年,一款名为《毁灭战士》(DOOM)的游戏正式发售,它引发轰动,使得用户对于强大的吸金能力有所认识。而这个时候个人电脑的图形处理能力、多媒体处理能力几乎不存在,只要做出能玩游戏、承载3D图形的芯片,就可以运行这些功能。此时,“0亿美元市场”理论适用于那个尚未得到验证但充满潜力的市场环境中投资与布局,即使当时许多咨询机构回答“1993年PC上的3D图形市场规模是0”。

因此,他们选择专注于3D图形市场以实现差异化,并走上了困难但人少的一条路。如果相信未来计算机行业将彻底改变,那么何必要犹豫?

1995年1月17日,是英伟达成立之日,也是黄仁勋29岁生日。那天,他们租了一间小办公室,在购物中心开设业务雇佣20名员工。但两年的努力之后,其第一款产品NV1发布,却遭到了惨淡的反馈。大约25万颗芯片都被退货,让团队濒临破产。这次失败让他们学习到了很多东西,其中包括NV1没有能够在市场上找到合适位置,因为它支持太多功能而缺乏可运行应用程序,以及仅需一个简单有效率的心智操作系统支持即可使用该设备,没有必要堆砌各种复杂功能并高价销售它们。

为了维持企业运作,同时寻找新的投资机会,他们同时向老板威尔弗雷德·科里根求助。他迅速想到红杉资本创始人唐·瓦伦丁,这位硅谷传奇投资者极具个性,将资金投向那些专注于一个大市场并解决具体问题的问题企业,现在看来英国空气动力学研究院正合其理念。通过科里的推荐,有一位富有的风险投资者愿意提供帮助,但条件严格:如果失利,他将杀掉提案者——这是一份前所未有的承诺。不过最终瓦伦丁确实投入100万美元给予英国空气动力学研究院估值600万美元,该项目成功启动,从此开始了一段令人震惊又令人期待的事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