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台3纳米光刻机背后的创业逆袭黄仁勋亲述两度崛起的传奇

在AI的浪潮中,英伟达成就了数十亿美元的市值,是由黄仁勋亲手打造的商业帝国。然而,在创业之路上,他曾经差点错过千亿身家。在80年代末,黄仁勋与柯蒂斯.普里姆和克里斯.马拉科夫斯基合作,为太阳公司设计半定制化芯片,这是他们职业生涯中的第一次相遇。

90年代初,他们又一次团结起来开发更具挑战性的产品——图形处理器GPU。在那个时代,大多数公司仍专注于CPU,而他们却在无人区探路,最终完成了这项工作,并奠定了彼此间更深厚的信任关系。黄仁勋回忆说:“我们合作得非常愉快,普里姆和马拉科夫斯基是我所认识的最优秀的工程师之一,我享受和他们一起工作。”

然而,当普里姆和马拉科夫斯基决定离开太阳公司开始创业时,黄仁勋选择留下来继续他的职业生涯。他认为自己有一份很不错的工作,对当下感到非常满意。不过,最终还是被两位老伙伴极力邀请出山聊天。四小时后,他们将目标锁定在个人电脑市场。

1993年,一款名为《毁灭战士》的游戏正式发售,它引发了空前的轰动,让黄仁勋更笃定选定的方向。当时个人电脑上的图形处理能力、多媒体处理能力几乎不存在,但只要做出能玩游戏、能承载3D图形的芯片,上述所有功能基本都可以运行得了。

NV1虽然是一款充满“先见之明”的产品,但它失败了,因为没有可以在上面运行的应用程序,而且市场需要的是一款简单易用的3D图形芯片,不是堆砌很多功能而贵。这次失败让团队学到了许多教训。史蒂文斯说:“我学到的一个教训是,我们进入3D图形领域可能太早了。”

为了让公司平稳运行,三人同时寻找投资者。当时红杉资本创始人唐·瓦伦丁对黄仁勋提出了投资。他记得瓦伦丁的话:“如果你赔了我的钱,我就杀了你。”后来的故事就是瓦伦丁与另一家机构Sutter Hill Ventures各投入100万美元给英伟达,此时英伟达估值达到600万美元。从那以后,只要有AI,就有人追随着英伟达,而不仅仅是英伟达自己的技术创新。而对于那些追随者们来说,有些时候,即便是在风起云涌的大潮中,也难免会有些许迷茫和困惑。但正如历史所证明,那些勇敢前行的人们,将会开辟出属于自己的道路,并最终走向成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