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浪潮中,英伟达的崛起让全世界瞩目。这个芯片巨头不仅在资本市场引领潮流,在全球范围内都拥有无可争议的地位。而对于AI领域而言,英伟达的A100芯片更是如同黄金一般令人垂涎欲滴。
2024年11月,英伟达市值突破3.6万亿美元,成为全球市值排行榜的新一代霸主,这也标志着苹果长达12年的市值第一位置被打破。道琼斯指数宣布,将其工业平均指数中的芯片业成分股从Intel换成了NVIDIA。
成立30年后,如何让一个公司达到万亿美元的市场价值?这背后隐藏着创业故事和挑战。在上世纪80年代,当全球范围内除了IBM外很少有公司能独立进行芯片设计时,一群人梦想着改变这一局面。
当时,一名太阳公司(Sun Microsystems)的工程师柯蒂斯·普里姆与克里斯·马拉科夫斯基接到了一项任务——为太阳公司设计半定制化芯片。这项工作与LSI Logic合作,而LSI Logic委派的工程师正是黄仁勋,他们三人便开始了他们传奇般的合作。
90年代,大多数公司仍专注于开发CPU期间,这些前辈们被要求开发更具挑战性的产品——图形处理器GPU。在那个无人区探路的人们结合彼此优势,最终完成了这项工作,也奠定了彼此之间深厚信任关系。
黄仁勋回忆说:“我们合作得非常愉快,我们都是最优秀的一员,我享受和他们一起工作。”然而,由于太阳公司架构和图形架构发生变动,该项目失去了重要性。普里姆、马拉科夫斯基决定离开,并开始创业,他们向黄仁勋发出邀请,但得到的是“祝你们成功”的回复。
黄仁勋觉得自己有一份好工作,对当前情况感到满意。他并没有加入他们。当时,他还没想清楚要干什么,只是在丹尼餐厅聊天四小时直到灵感耗尽。最后,他们将目标锁定在个人电脑市场上,因为个人电脑刚刚开始普及,它们预见到价格会降低操作难度也会下降,从而实现普及化。用户将使用电脑做什么?答案是玩游戏,而游戏体验取决于视觉呈现效果主要依靠GPU对3D图形处理能力。
1993年,《毁灭战士》发布,让整个行业震惊,它成为了年度最佳游戏,吸引超过1500万人玩,其中许多还是第一次尝试计算机游戏。这些数据坚定了黄仁勋选择对准游戏市场的决心,因为用户依赖度高且停留时间长,即使当时个人电脑缺乏图形处理能力、多媒体功能等基本功能,只要能够运行3D图形就足够使用多种功能了。
这个“0亿美元市场”理论就是英伟达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而在那个时代,有很多其他竞争者,如赛灵思和阿尔特拉,都已经进入PC上的2D图形市场。但是黄仁勋选择专注于3D图形,以实现差异化。如果相信未来计算机行业将彻底改变,那还有什么理由不走这一步?
首次产品99%被退货险些倒闭
1995年2月17日,是英伟达成立之日,也是黄仁勋生日。
经过两年的努力,他们租了一间小办公室雇佣20名员工。
NV1作为他们第一款产品,其集成了大量先进技术,如支持视频、音频波形表等,但是却遭遇惨淡反馈:24.9万颗芯片中只有25颗卖出。此刻即将倒闭的情况下,团队学习到了宝贵经验:虽然NV1技术先进,但它无法与其他产品直接比较,没有适用的应用程序,而且客户期望的是简单、高效且廉价的手持设备,不是一块瑞士军刀型号的大型设备。不断失败教训提醒团队必须更加谨慎地考虑市场需求,同时不得忽视创新精神和技术领导力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力。在那段艰难岁月中,还有一个投资者的出现给予了他们新的希望,那就是红杉资本创始人的唐·瓦伦丁,他接受威尔弗雷德·科里根推荐,并同意投资给予 黄仁 勃以新生的希望。此后的故事则是一个充满激情、勇气以及不断追求卓越精神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