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的浪潮中,英伟达成就了数十亿美元的市值,是由黄仁勋亲手打造的商业帝国。然而,在创业之路上,他曾经差点错过千亿身家。在80年代末,黄仁勋与柯蒂斯.普里姆和克里斯.马拉科夫斯基合作,为太阳公司设计半定制化芯片,这是他们结缘之始。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一起开发了更具挑战性的产品——图形处理器GPU。
90年代初,当普里姆和马拉科夫斯基决定离开太阳公司开始创业时,他们首先选择了黄仁勋作为合伙人,但他拒绝了。黄仁勋认为自己有一个不错的工作,而且对当下感到满意。当普里姆和马拉科夫斯基再次邀请他时,尽管被极力邀请,最终还是选择继续留在原来的岗位上。
然而,在一次偶然的聚会中,他们重新讨论了自己的梦想,并将目标锁定在个人电脑市场。在1993年,他们成立英伟达,并专注于3D图形芯片市场,以此实现差异化。这一决定看似不可行,但他们坚信这一技术将彻底改变计算机行业。
两年的努力后,1995年,英伟达发布了第一款产品NV1,它集成了多种功能。但市场反馈惨淡,大部分订单都被退货,这让英伟达几近破产。虽然NV1失败,但这次经历让团队学到了宝贵的一课:进入市场太早可能是成功的一个障碍。
为了挽救企业,黄仁勋前往拜访前老板威尔弗雷德·科里根,并通过他的引荐见到了红杉资本创始人唐·瓦伦丁。瓦伦丁投资100万美元给予英伟达估值600万美元,这对于即将30岁的黄仁勋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转折点。
后续故事是如何展开,以及瓦伦丁的话语“如果你赔了我的钱,我就杀了你”,成为推动英伟达发展的一股力量。不过,我们今天要关注的是,那些艰难险阻以及那些关键决策如何塑造了一家现在价值数十亿美元、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芯片制造商。而这些都是因为两个关键因素:对未来趋势的洞察力,以及勇气去追求那个看似无人涉足的大海中的那股大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