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机器人时代:从传统到自适应的转变
麻省理工学院(MIT)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Daniela Rus和她的学生们在一次水下拍照机器人的丢失后,经历了挫折。三年前,他们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研发了一款名为“Amour”的水下拍照机器人,但在新西兰的一次测试中,它意外地消失了,同时带走了所有数据。然而,这群科学家并未因此而气馁。
Rus教授及其团队迅速吸取教训,并根据之前的经验,在三个月内创造出了一个更先进的水下机器人“Fish”。相比之下,“Fish”不仅减少了研发时间,还提高了性能,其成本也只有原型的1/12。这一成就凸显着这些专家的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
Rus教授将历史划分为两个时期:传统机器人时代,以及她所推崇的自适应柔性机器人时代。她认为,随着材料科学、生物学和工程技术的融合,未来60年将是柔性机器人的兴起,而这正是人类社会向更加安全、灵敏、高效方向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在接受极客公园独家专访时,Rus教授展示了她的左小臂绕过右下臂,小臂交叉的手部动作,她强调这种柔软程度对提升工作效率至关重要:“如果这个手臂很僵硬,只能做简单动作。但你看我有大臂,还有小臂,我还有手腕,它非常灵敏。”
对于当前工业中普遍使用的大型、笨重机械设备,她表达出明确批评:“它们给人们构成了威胁。”她提倡的是一种新的设计思路,一种能够轻松协同人类工作流程,不再是单纯替代劳动力的工具,而是一个真正的人类伙伴。
当谈及制造过程中的挑战时,Rus教授指出身体部分尤其困难,因为它需要同时具备坚固耐用以及高级别操控性的特点。而大脑控制系统则提供了一种可能,让这些复杂任务变得可行。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她建议不断进行研究和开发,不断攻克现有的障碍。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这一领域,为解决问题贡献力量,从而带来了巨大的进步。在这场由MIT实验室主导的革命中,我们见证了一次又一次从传统到自适应,从僵硬到柔性的转变,最终走向一个更加智能化、实用化且深刻影响社会结构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