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学院(MIT)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Daniela Rus和她的学生们遇到了一次不小的挫折。花了三年时间做出来的水下拍照机器人“Amour”(Autonomous Modular Optical Underwater Robot),在新西兰水域的一次测试中一去无回,一同丢失的还有Amour的所有数据。但这群科学家没有一蹶不振。很快,根据做Amour时积累的经验,她们只花了三个月就做出了更加先进的机器人“Fish”,这一次时间的成本缩减为上一次的1/12。更快,现在做一个更加完善的水下机器人,这些专家只需要花几个小时。
更重要的是“Fish”更加柔软(Soft),而柔软在Rus教授看来就意味着机器人的进步。她将机器人时代划分成了两部分,传统机器人时代以及自适应柔性机器人时代,过去60年是传统机器时代,接下来的60年将是自适应柔性机器人时代。所谓柔性机器人特指那些根据杨氏模型(杨氏模量是描述固体材料抵抗形变能力的物理量)来计算能够达到更软柔韧度的机器人。
在接受极客公园独家专访时,Rus认为,相比于传统機構,這些自適應軟性的機械手臂能夠安全、靈敏地進行操作。她边说边将左小臂绕在右下臂下面,并将左右手相互交叉,“如果这个机械手臂很僵硬的话,只能做很简单的事情。但是我可以左手和右手交叉,我还可以把我的右手臂挤压在我的左手臂下面,但是傳統機械系統是不可能這樣操作。”
“兩個時代”
GEEKPARK:今天你提到了將機械系統分為兩種,你如何區分這兩種?
Rus:主要是在於設計哲學與實用目的。我們從1960年代開始研究工業級自動化,而後來我們創造出類似於人的形狀的人型機械。在過去六十年的時間裡,我們致力於創建具有強大力量、精確控制但缺乏彈性的工具。而現在,我們正在進入一個全新的era,即使用軟體技術來創建能夠與我們平行工作且無需害怕傷害自己的設備。
GEEKPARK:對比傳統機械,您認為這種新型態有哪些優點?
Rus:它們既安全又靈敏。如果一個機械部件僵硬,它只能執行有限範圍內的事務。但我可以移動各個關節,就像我現在展示的一樣。我還可以將我的右肘壓縮到左肘之間,但傳統機械無法完成這項任務。
GEEKPARK:正如您所說,這些非自適應軟質化工程已經被廣泛應用於全球各地。你認為要讓「智慧」全面融入日常生活需要滿足哪些條件?
Rus:正確!我們目前僅處於開發初期階段。我們需要建立標準流程來製造和維護這些設備,並且找到合適的人才來推動其發展。此外,我們還必須繼續探索新的材料和製作方法,以便制造出更加高效、高性能的大腦-身體結合系統。
GEEKPARK:當談及研發時,大腦或身體方面哪一部分最具挑戰性?
Rus:我們正在逐步前進,在某個層面上,我們已經成功了。在過去六十年的時間裡,我們一直致力於讓僵硬的手臂完成特定任務。我們現在正在努力使他們變得更輕盈,更可靠,更容易操控以達成更多複雜任務。
GEEKPARK:“怎么样才能改變这种状况呢?”
Rus:“唯一有效方法就是持續進行研發,不斷取得進展,不斷攻克問題。”我们现在看到巨大的进步,我们已经开始扩大我们的研究社区,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解决问题。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