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时代的转变:从硬壳到柔软
麻省理工学院(MIT)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Daniela Rus和她的学生们曾经遭遇了一次挫折。他们花了三年时间研发了一款水下拍照机器人“Amour”,但在新西兰水域的测试中,整个设备一去无回,并带走了所有数据。这次失败并没有让这群科学家气馁。利用之前积累的经验,他们仅用三个月就开发出了一个更加先进的水下机器人“Fish”,其成本比之前低了12倍。而现在,这些专家只需几个小时就能制作出更完善的水下机器人。
Rus教授将历史分为两部分:传统机器人的时代,以及自适应柔性机器人的时代。她认为,过去60年是传统机械化时代,而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将属于柔性自动化技术。所谓柔性自动化指的是那些能够根据杨氏模量来计算达到更高软度和灵活性的自动化设备。
在接受极客公园独家采访时,Rus教授强调这些自适应柔性自动化设备相比于传统机械产品,更安全、更灵敏。她举例说明,如果手臂僵硬只能执行简单动作,但如果手臂有弹性的能力,就可以做出复杂的手势,如绕左小臂过右大臂或交叉双手,这种灵活性传统机械无法实现。
当被问及为什么她将工作划分为两个阶段时,她解释说,从1961年开始工业机器人的出现,它们能够替代部分人类劳动力,但通常体型庞大笨重。而第二个观察点是许多现代设计类似于人类形态的人类形状模型,因此需要重新考虑如何创造真正有助于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合作伙伴——而不是危险、笨重且威胁人类安全的大型机械装置。
对于新旧两种类型之间优势差异,Rus教授指出自适应柔性自动化具有更多安全特点以及更加精细的操作能力,使它们在未来可能成为重要工具。在回答关于全面的应用到来的条件时,她提到了标准化流程、材料选择以及制造技术创新作为关键因素。此外,她也强调不断推进研究以克服挑战至关重要,因为社区正逐渐扩大参与人员数量,并见证了巨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