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的浪潮中,英伟达成为了焦点,而不是AI本身。资本市场从华尔街到全球股民,都对英伟达保持着高度关注。这对于芯片行业来说,英伟达无疑是业界的标杆,无论是老对手还是新兴竞争者,都无法望其项背。在算力竞赛中,一颗A100芯片就像黄金一样令人垂涎。
2024年11月,英伟达市值突破3.6万亿美元,成为全球市值排行榜的新一位冠军,这一成绩终结了苹果长达12年的全球市值第一纪录。标普道琼斯指数发布公告,将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的芯片业成分股从英特尔换成了英伟达。
成立30年后,如何让一个公司达到万亿美元市值?这是一个充满传奇故事的问题。我们要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当时几乎没有公司能够独立进行芯片设计,就连IBM也例外。
在那个时代,有三个人,他们改变了历史:柯蒂斯·普里姆、克里斯·马拉科夫斯基和黄仁勋。当时他们都在太阳公司(Sun Microsystems)工作,并被任务去设计半定制化芯片。他们与半导体供应商LSI Logic合作,其中由黄仁勋担任工程师,与这两位合作伙伴结缘。
90年代,在CPU开发热潮期间,这三人被要求开发更有挑战性的产品——图形处理器GPU。在这个前沿领域,他们结合彼此优势,最终完成了这项工作,也加深了彼此之间的信任关系。黄仁勋回忆说:“我们合作得非常愉快,我认为普里姆和马拉科夫斯基是我所认识的最优秀的工程师之一,我享受和他们一起工作。”
然而,由于太阳公司计算机架构和图形架构发生变化,该项目不再受到青睐。因此,当普里姆和马拉科夫斯基决定离开太阳公司创业时,他们首先想到的是黄仁勋,但他选择留下继续他的职业生涯,对当下的生活感到满意,并且还没有想好自己将来要做什么。
经过四小时聊天后,没有新的灵感浮现,最终目标锁定为个人电脑市场。当个人电脑刚刚开始普及时,这三人意识到了这一切将是一个重要机会期,他们推断价格会降低操作难度会减少,从而实现普及化。这意味着用户需要更多功能,比如玩游戏。而游戏体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视觉呈现效果,因此专注于3D图形处理就是明智之举,因为那时候市场上的其他功能都缺失或不足。
1993年2月17日,是黄仁勋创业第一天。他迅速组建团队,在购物中心租了一间小办公室雇佣20名员工。但是在1995年,他们推出了第一款产品NV1,它集成了多种功能,但由于缺乏运行应用程序以及只是一款单纯支持3D图形处理的小巧晶片导致销售失败,只剩下25颗芯片未退货,让英国差点倒闭。此次失败教训深刻,使团队学会了许多东西,同时也吸引到了红杉资本创始人唐·瓦伦丁投资100万美元,让英国估值达到600万美元,为后来的成功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