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的浪潮中,英伟达并非最耀眼的明星,但它却是推动芯片行业前沿进程的重要力量。从华尔街到全球投资者,无不对英伟达保持着密切关注。对于整个技术界而言,英伟达就是一个无可争议的领导者,它让那些老牌竞争者望尘莫及。在算力大战中,一颗A100芯片,就像黄金一样令人垂涎。
2024年11月,英伟达市值突破3.6万亿美元,将苹果长达12年的全球市值第一位置交出。这一壮举,使得标普道琼斯指数决定将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中的芯片业成分股,从曾经领衔者的英特尔转移到新崭露头角的英伟达。
成立30年后,如何让公司价值达到万亿美元?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黄仁勋差点错过了成为千亿富翁的一次机会,他是如何创造这一商业帝国?
80年代,当全球范围内除了IBM之外很少有公司能独立进行芯片设计时,黄仁勋作为太阳公司(Sun Microsystems)的工程师,与柯蒂斯·普里姆和克里斯·马拉科夫斯基合作,在半定制化芯片设计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90年代,他们被要求开发更具挑战性的产品——图形处理器GPU。在那个时代,他们与其他工程师一起工作,为游戏玩家带来革命性的视觉体验。他们那份合作不仅成就了项目,也深深地融合了彼此之间的人脉关系。
然而,当市场需求发生变化时,那些先前的项目变得不再受欢迎,而普里姆和马拉科夫斯基决定离开太阳公司开始创业。但他们邀请黄仁勋加入,却遭到了拒绝。黄仁勋觉得自己已经找到了一个满意的职业,而且还没想清楚要去做什么,所以选择留下继续他的职业生涯。
但最终还是因为两位老伙伴极力的邀请才改变了他的决定。他同意出去聊聊,并把这个地点选在他早期工作的地方——丹尼餐厅。那里的咖啡可以续杯四小时,让三人谈论直到没有新的灵感出现。
他们将目标锁定在个人电脑市场,因为他们预见到个人电脑价格会降低,同时操作难度也会降低,这将导致个人电脑普及化。而用户最常用的功能之一,就是打游戏,而游戏体验主要依赖于GPU对3D图形处理能力,因此,他们专注于开发针对游戏玩家的3D图形芯片,以实现差异化策略,即便面临“0”市场规模理论挑战也坚持下来,因为相信这将彻底改变计算机行业。
首款产品NV1虽然充满先见之明,但由于缺乏能够运行其功能的应用程序,以及市场只需要一款简单且廉价的3D图形芯片,最终收获了超九成退货结果,使得公司濒临倒闭。不过,这次失败教训让团队学到了很多,并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为了维持运营稳健,三人同时寻求风险投资支持,最终成功获得来自威尔弗雷德·科里根以及唐·瓦伦丁所在红杉资本等机构的大额资金支持,这些资本家看重的是专注于解决具体问题、占据巨大市场空间的事业模式,与英伟达高度契合。此后的故事,便是这些投资帮助 英伟达走向成功的一个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