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勋的创业故事:两次都差点倒闭,后来成就了英伟达数字芯片帝国
在AI时代,英伟达并非最火的AI,而是其数字芯片业务。对资本市场而言,从华尔街到全球股民,都关注着英伟达。在芯片行业中,英伟达是无可争议的领军企业,对老牌竞争者如Intel而言,只能望尘莫及。
2024年11月,英伟达市值突破3.6万亿美元,一举成为全球市值排行榜第一,无人能敌。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更是在宣布将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中的芯片股从Intel转移到了英伟达。
成立30年之久,如何让一家公司价值达到万亿美元?这正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话题。对于黄仁勋来说,他曾经有机会加入创业,但他选择留在大公司,这几乎错过了一笔千亿身家的机遇。
80年代初期,当全世界除了IBM以外很少有人敢于独立设计芯片时,太阳公司(Sun Microsystems)的工程师柯蒂斯·普里姆和克里斯·马拉科夫斯基被派去为太阳公司设计半定制化芯片。这项工作与LSI Logic合作,其中包括一个名叫黄仁勋的人。他们三人开始了长久的友谊。
90年代,大多数公司还专注于开发CPU时,他们却被要求开发更具有挑战性的产品——图形处理器GPU。在这个无人区中,他们结合各自优势,最终完成了这一任务,也巩固了彼此间关系。黄仁勋回忆:“我们合作得非常愉快,我们俩是我所认识的最优秀的工程师之一,我享受和他们一起工作。”
然而,由于太阳公司架构和图形架构频繁变动,使得他们开发项目不再受到青睐。面对这样的情况,普里姆和马拉科夫斯基决定离开太阳公司,并开始创业。但当他们邀请黄仁勋加入时,他选择继续留在自己的岗位上,因为他觉得自己已经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位置,而且即便想尝试创业,也没有明确方向或计划。
但随着时间推移,当普里姆和马拉科夫斯基再次提出邀请时,加上几番深入交谈后,他们终于说服了黄仁勋踏出舒适圈,与他们一同开启新的旅程。在丹尼餐厅的一次四小时深夜聊天之后,他们决定目标锁定个人电脑市场,因为那是一个即将崛起且充满机遇的大市场。
1993年2月17日,是黄仁勋生日也是他首次迈出独立创业之路。他迅速组建团队,在购物中心租了一间小办公室,并雇佣20名员工。此后的两年努力,最终1995年,他们推出了第一款产品NV1,这是一款集成了多种功能如3D图形处理、视频处理等功能,可以说是“瑞士军刀”。
尽管NV1预示着未来,但它也遭遇失败。当帝盟多媒体接手销售NV1时,它们发现没有足够用户需求,因此退货率高達99%,这使得英伟达濒临破产边缘。这次失败教会团队许多东西,比如市场并不需要那么复杂功能,而只需要一款好的3D图形处理器。但这一系列经历也锻造出了一个坚韧不拔、不断学习改进的团队精神。
为了稳住局势,同时寻求外部资金支持, 黄仁勋向前老板威尔弗雷德·科里根求助后,又引荐给红杉资本基金会见唐·瓦伦丁。瓦伦丁不仅投资100万美元,还以一种威严语气告诉黄仁勋:“如果你亏损我的钱,我会杀你。” 后续事件揭示出瓦伦丁对英国人的信心,以及他的投资理念——专注于解决具体难题的问题企业。而这正符合英国人的商业模式与愿景。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即便面临重重困境,如两度险些倒闭,但通过不断学习、调整以及正确决策,一家初创企业能够成功打破壁垒,最终成就巨大的商业帝国。而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找到正确的人才支持,如红杉资本这样智慧又富有远见的投资者,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