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的浪潮中,英伟达并非最耀眼的明星,但它却是推动芯片技术进步的强大力量。对于资本市场而言,英伟达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对于芯片行业而言,它是不可撼动的地标性企业;对AI发展而言,那颗A100芯片仿佛比黄金更为诱人。
2024年11月,英伟达市值突破3.6万亿美元,这一数字让它登顶全球市值榜首,不再有苹果长达12年的霸主地位。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宣布,将其芯片业成分股从Intel替换为NVIDIA。
三十年来,如何使英伟达成为价值万亿美元的帝国?黄仁勋曾经面临过两个倒闭边缘,却凭借坚持和智慧,最终走向了成功。
80年代末,当世界上除了IBM之外几乎无人能独立设计芯片时,工程师柯蒂斯·普里姆、克里斯·马拉科夫斯基被太阳公司(Sun Microsystems)派去设计半定制化芯片。在此过程中,他们结识了后来的合作伙伴黄仁勋。
90年代初,在CPU开发尚未达到巅峰时期,普里姆、马拉科夫斯基和黄仁勋被要求开发GPU。这次冒险不仅挑战了他们,也奠定了彼此信任基础。黄仁勋回忆:“我们合作得非常愉快,我认为他们是我所认识的最优秀的工程师之一,我享受与他们一起工作。”
然而,由于太阳公司计算机架构和图形架构频繁变动,他们开发项目失去了吸引力。于是普里姆和马拉科夫斯基决定离开,而邀请 黄仁勋加入创业遭到了拒绝:“祝你们成功吧”。
尽管如此,他们仍旧没有放弃希望,最终选择在丹尼餐厅与黄仁勋会面。那里的咖啡无限续杯政策让他们聊了一整晚,最终确定目标——个人电脑市场。当时个人电脑刚刚起步,而游戏正成为一个重要趋势。“玩家将需要更强大的视觉呈现效果”,这就是为什么专注于游戏玩家的3D图形处理器至关重要的一个原因。
1995年,一款名为《毁灭战士》的游戏发布,让这个决策显得格外明智。此前,没有任何产品能够提供类似的体验,使得用户依赖度高且停留时间长。同时,该市场还具备“0亿美元”的潜力,即在尚未得到验证但有巨大增长潜力的市场进行有计划投资与布局,这也是英伟达成功关键因素之一。
然而,其第一款产品NV1遇到失败,其原因包括缺乏支持应用程序以及功能过多导致价格昂贵。这次挫折教会了团队许多宝贵经验,并帮助他们明白进入市场太早可能是一个致命错误。在这个过程中,他也寻求到了红杉资本创始人的唐·瓦伦丁的大力支持,让他相信自己的梦想并继续前行。而后的事实证明,这一次机会是改变一切的一跃迈出历史舞台上的关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