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的浪潮中,英伟达成为了焦点,而不是AI本身。资本市场从华尔街到全球股民,都对英伟达保持着高度关注。这对于芯片行业而言,英伟达无疑是顶尖的标杆,竞争对手被抛在了后面。对于AI领域来说,在算力竞赛中,一颗A100芯片就像黄金一样令人垂涎。
2024年11月,英伟达市值突破3.6万亿美元,成为全球市值排行榜的新一位冠军,这结束了苹果长达12年的统治。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发布公告,将其芯片业成分股从Intel换成了NVIDIA。
成立30年来,英伟达是如何实现成为一个价值万亿美元的商业帝国?
婉拒创业机会,让黄仁勋差点错过千亿身家
在上世纪80年代,当全球范围内除了IBM以外很少有公司能够独立进行芯片设计时,就有工程师柯蒂斯·普里姆和克里斯·马拉科夫斯基接到了一个任务,他们需要为太阳公司(Sun Microsystems)设计半定制化芯片。这项工作与半导体供应商LSI Logic合作,其中负责协助的工程师正是黄仁勋。在此,他们三人结缘。
90年代,当大多数公司仍专注于开发CPU时,普里姆、马拉科夫斯基和黄仁勋被要求开发更有挑战性的产品,即图形处理器GPU。在无人区探路的他们结合彼此优势,最终完成这项工作,也奠定了更深厚信任关系。黄仁勋说:“我们合作得非常愉快,我享受和他们一起工作。”
计划赶不上变化。当太阳公司计算机架构和图形架构发生变动时,他们开发项目失去了吸引力。普里姆和马拉科夫斯基决定离开,但向黄仁勋发出邀请,他却回以“祝你们成功”的回答。他觉得自己有一份很好的工作,对当下感到满意,不愿意去冒险创业,没有想清楚要干什么。
最终两人还是决定去聊聊。他们把地点选在丹尼餐厅,那里曾经让他洗碗工服务员出卖青春。而因为咖啡可以续杯,所以他们聊了四个小时直到没有新的灵感蹦出来。
最终目标锁定个人电脑市场。
1993年,他们意识到这是一个重要时代机遇,因为个人电脑价格将降低操作难度也将下降,这意味着将实现普及化,每个人都能拥有电脑。此时用户会用电脑做什么?答案是游戏。而游戏体验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视觉呈现效果主要依靠GPU处理3D图形。
因此问题来了,为何要赌注在针对游戏玩家的3D图形芯片?
强大的吸金能力。一款名为《毁灭战士》(DOOM)的游戏正式发售,它引发轰动,被评价为年度最佳游戏,大量试玩服务器宕机,有超过1500万人尝试玩这个游戏,这是一个天文数字,也让黄仁勋更加笃定选择正确了。此外还有两个特性:用户依赖度高以及停留时间长。
拿下游戏,就能赢家通吃。当时个人电脑图形处理能力、多媒体处理能力几乎不存在,只剩文本终端。但只要做出能玩游戏、承载3D图形的芯片,上述功能基本可运行得了。
NV1失败教训
1995年2月17日,是 黄仁勋生日也是他创业第一天。他迅速组建团队租了一间小办公室雇佣20余员工。
经过两年的努力NV1终于问世。但市场反馈惨淡,大型销售伙伴帝盟多媒体收到的25万颗晶圆中的24.9万颗都退回给厂方,使英伟达几近破产。
NV1失败原因包括:
一是不支持应用程序;
二仅支持三维图形没有其他功能即使便宜也没人买单。
NV1“破发”,让团队学到了很多。
史蒂文称:“我学会的一个教训,我们进入3D图形领域可能太早。”
为了让公司平稳运营,同时寻找投资者。黄仁 勋前往前老板威尔弗雷德·科里根求助,他转而联系红杉资本创始人唐·瓦伦丁投钱给他的员工之一——他自己。不过瓦伦丁只说了一句话:“如果你赔了我的钱,我就杀你。”
后来的故事就是瓦伦丁与Sutter Hill Ventures各投入100万美元,此时估值6000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