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勋亲述创业故事半导体芯片龙头股排名之旅两次都差点倒闭

在AI浪潮中,英伟达的崛起让人瞩目。作为半导体行业的领军企业,它不仅改变了计算机硬件,也影响了全球资本市场。黄仁勋,这位创业英雄,亲自讲述了他如何在两次险境中扭转乾坤,从而成就了一家价值千亿美元的公司。

1980年代初,当时世界上除了IBM之外,再无其他公司能够独立设计芯片时,黄仁勋与柯蒂斯·普里姆和克里斯·马拉科夫斯基合作,为太阳微系统(Sun Microsystems)设计半定制化芯片。这段经历为后来的合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90年代,他们被要求开发更具有挑战性的产品——图形处理器GPU。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深化了彼此之间的信任关系。黄仁勋评价道:“我们合作得非常愉快,他们是我所认识的最优秀的工程师之一,我享受和他们一起工作。”

然而,在太阳微系统内部架构发生变化时,普里姆和马拉科夫斯基决定离开,并开始创业。当他们邀请黄仁勋加入时,他选择留下来继续他的职业生涯,因为他觉得自己已经有了一份很好的工作,对当前感到满意。

1993年,个人电脑正处于起步阶段,而三人意识到这是一个重要时代机遇。他们锁定目标是个人电脑市场中的游戏领域,因为游戏玩家对视觉呈现效果极其敏感,因此需要强大的GPU性能来支撑3D图形处理。

尽管NV1面临巨大失败,但这一失败教会了团队许多宝贵经验。“NV1没办法跟市场上的其他产品进行比较”,黄仁勋回忆说,“它在这个方面不如那个,在那个方面不如这个”。

为了确保公司能平稳运行,同时寻找投资者支持,黄仁勋向前老板LSI Logic的创始人兼CEO威尔弗雷德·科里根求助。随后通过科里根介绍,与红杉资本创始人的唐·瓦伦丁取得联系,最终获得100万美元投资,使英伟达估值达到600万美元。

瓦伦丁以其独特投资理念支持英伟达,这个理念专注于解决具体难题并占据大市场。他对英伟达表示:“如果你赔了我的钱,我就杀了你。”这种敢于冒险、决心成功的心态激励着整个团队,并成为他们未来的指南针。

从那以后,一系列创新产品,如A100芯片,不断推动着技术边界,将英伟达带到了今天的地位——市值超过3000亿美元、成为全球最有价值科技企业之一。而这一切,都源自一次又一次地勇往直前,不畏艰难险阻,最终实现差异化竞争力的突破。

猜你喜欢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