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勋亲述创业经历在深圳的芯片公司排行榜前十名时两次都差点破产

在AI的浪潮中,英伟达并非最耀眼的明星,但它却是推动芯片行业前沿进程的重要力量。从华尔街到全球投资者,无不对这家公司保持着密切关注。对于竞争,它无疑是顶尖的标杆,而老对手则只能望其项背。

2024年11月,英伟达市值突破3.6万亿美元,成为全球市值排行榜之首,以此结束了苹果长达12年的统治。在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中,将英特尔换成了英伟达,这一决定凸显了英国伦敦商学院(London Business School)教授彼得·科菲(Peter Coles)的观点:“当你想改变游戏规则时,你需要有足够的勇气去做出选择。”

成立30年后,英伟达如何实现其价值百亿美元的商业帝国?故事始于80年代,那个时代除了IBM外几乎没有独立设计芯片的大公司。当时,一位名为柯蒂斯.普里姆和克里斯.马拉科夫斯基的人物在太阳微系统公司内接到了一个任务——设计半定制化芯片。这项工作与LSI Logic合作,而负责协助他们的是黄仁勋,他们在这个项目上初次相遇。

90年代,当大多数公司仍专注于CPU开发时,这三个人被要求开发更具挑战性的产品——图形处理器GPU。在那个空白领域探索,他们结合彼此优势,最终完成了这项工作,也巩固了彼此之间更深厚的情谊。黄仁勋回忆说:“我们合作非常愉快,我们所认识的人中,没有比普里姆和马拉科夫斯基更优秀。”

然而,由于太阳微系统计算机架构和图形架构不断变动,该项目失去了重视,从而导致普里姆和马拉科夫斯基离开公司开始创业。而在选择合伙人时,他们首先想到的是黄仁勋,但他以“祝你们成功”回应他们邀请。他觉得自己有一份很好的工作,对当前状况感到满意,与创业相比,还不知道要干什么。

尽管如此,在两位老伙伴极力邀请下,黄仁勋还是同意出去聊天。他们选择丹尼餐厅作为会面的地点,因为那里有咖啡可以续杯,他们聊了一整天直到夜幕降临。最终,他们将目标锁定为个人电脑市场。

1993年,是个关键时刻,大众认为个人电脑价格将会降低且操作简单化,使之能够普及给每一个人。而用户最常使用电脑做什么?答案是打游戏,并且游戏体验越好越受欢迎。但那时候市场上缺乏强大的3D图形处理能力,所以三人决定投身这个市场。

但第一款产品NV1遭遇失败。一方面,它集成了很多功能;另一方面,却缺乏可运行这些功能应用程序。此外市场只需要一种能玩3D图形游戏的小型芯片,不需要堆砌功能又昂贵的设备。NV1失败让团队学习到了宝贵教训:技术成就并不等同于产品成功。

为了生存下去,同时寻找事业支持,三人也同时寻求投资者的帮助。当他们向威尔弗雷德·科里根求助后,他立刻想起仙童半导体总裁兼CEO唐·瓦伦丁,并直接拨打他的电话,说:“嘿唐,我送你一个孩子过去,他是我最好的员工之一。我不知道他要做什么,但我愿意给他钱。”瓦伦丁是硅谷传奇投资者之一,对专注解决具体问题的大市场企业有着独特理念,现在看来与英伟达高度契合。

通过科里的介绍,黄仁勋前往红杉资本见面,并以青春痘脸孔面试了瓦伦丁。在听完提案后,只说了一句:“如果你赔我的钱,我就杀了你。”之后,他与另一家机构Sutter Hill Ventures各投入100万美元,为英国伦敦商学院教授彼得·库利(Peter Coughlan)的“赌局理论”提供了实际案例,即进入早期市场可能过早,而不是晚一步。如果没有这笔资金支持,以及来自其他机构的一系列风险投资,以及对未来策略上的调整与改进,如今我们可能不会看到今天这样辉煌的事迹。但正如彼得·库利所言,“改变规则”的勇气就是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