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勋亲述创业故事两次都差点倒闭中国芯片最强是谁从一块晶片说起

在AI的时代里,人们对英伟达的关注程度远超对AI本身。它不仅是芯片行业的领跑者,也是技术界的一颗明星。在算力竞赛中,一块A100芯片就像黄金一样令人垂涎。2024年11月,英伟达市值突破3.6万亿美元,成为全球首富,打破了苹果长达12年的纪录。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更是将其作为芯片业成分股替换了英特尔。

然而,在这条成功之路上,有人曾经差点错过这一切。那就是黄仁勋,他曾拒绝创业机会,这次机会后来成为了他和他的朋友们实现千亿身家梦想的关键。

80年代,当世界范围内除了IBM外很少有公司能独立设计芯片时,黄仁勋遇到了柯蒂斯.普里姆(Curtis Priem)和克里斯.马拉科夫斯基(Chris Malachowsky)。他们合作完成了一项半定制化芯片设计工作,而后又一起开发了图形处理器GPU,在无人区探路,他们最终完成了这项工作,也建立起彼此间深厚信任关系。

90年代,当大多数公司仍专注于CPU时,他们被要求开发更具有挑战性的产品,即图形处理器GPU。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结合各自优势,最终完成了这项工作,并奠定相互之间更深厚的友谊基础。

黄仁勋回忆说:“我们合作得非常愉快,普里姆和马拉科夫斯基是我所认识的最优秀的工程师之一,我享受和他们一起工作。”

但当太阳公司发生架构变动,让原来的项目失去了吸引力时,普里姆、马拉科夫斯基决定离开,而黄仁勋选择留下。他觉得自己在太阳公司有一份好差事,对当前感到满意,不愿意冒险去创业,就像他那天晚上的聊天一样,没有新灵感蹦出来。

然而,那两位老伙伴极力邀请他出去聊聊,最终在丹尼餐厅见面四小时直到没有新的灵感出现。他们将目标锁定为个人电脑市场,因为个人电脑刚刚开始并且价格会降低操作难度也会下降,这意味着个人电脑将实现普及化。而用户最可能使用电脑做什么?答案是玩游戏。而游戏体验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视觉呈现效果,这主要依靠GPU对3D图形处理能力。

所以问题来了:为什么要赌针对游戏玩家的3D图形芯片?

1993年,一款名为《毁灭战士》(DOOM)的游戏正式发售,它引发空前的轰动,被评为年度最佳游戏。这让黄仁勋更加确定选定的市场方向,而且游戏还有两个特性:用户依赖度高以及用户停留时间长。当时个人电脑缺乏强大的图形处理能力、多媒体功能几乎不存在,只是一个文本终端。但只要做出能玩游戏、承载3D图形的芯片,上述所有功能基本都可以运行得了。

NV1失败后的教训让团队学到了很多。

史蒂文斯说:“我学到的一个教训是,我们进入3D图形领域可能太早了。”

为了让公司平稳运行,同时寻找投资者支持三人拜访LSI Logic创始人的威尔弗雷德·科里根,但他推荐给红杉资本创始人唐·瓦伦丁。

瓦伦丁投入资金给予英伟达估值600万美元,是一笔巨大的转折点。这次投资改变了一切,为未来的辉煌铺平道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