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的时代,人们对英伟达的关注是最热烈的,而非AI本身。对于资本市场而言,从华尔街到全球股民,都紧盯着英伟达这一巨头。对于芯片行业来说,英伟达无疑是业内不可动摇的地位标杆,它超越了传统对手,让它们望尘莫及。在算力竞赛中,一颗A100芯片就如同黄金般令人垂涎。
2024年11月,英伟达市值突破3.6万亿美元,荣登全球市值排行榜顶峰,并终结了苹果长达12年的全球市值第一纪录。标普道琼斯指数发布公告,将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中的芯片业成分股从Intel换成了NVIDIA。
成立30年后,如何让英伟达成为一个价值千亿美元的商业帝国?我们要追溯到黄仁勋那个差点错过这份财富的人生选择。
上世纪80年代,当全球范围内除了IBM以外很少有公司独立进行芯片设计时,一场命运之转变即将发生。在太阳公司(Sun Microsystems)任职的工程师柯蒂斯.普里姆和克里斯.马拉科夫斯基被赋予了一项任务——为公司设计半定制化芯片。这项工作与半导体供应商LSI Logic合作,而负责协助工程师正是黄仁勋,这三人在此第一次相遇。
90年代,当大多数公司仍专注于开发CPU时,普里姆、马拉科夫斯基和黄仁勋被要求开发更具有挑战性的产品,即图形处理器GPU。在他们无人区探路时,他们结合彼此优势,最终完成了这项工作,也奠定了彼此之间更深厚信任关系。
黄仁勋回忆说:“我们合作得非常愉快,他们是我所认识的最优秀工程师之一,我享受和他们一起工作。”
然而,由于太阳公司计算机架构与图形架构不断变化,他们开发项目不再受到青睐,因此决定离开公司开始创业。但当普里姆和马拉科夫斯基邀请他加入时,他却拒绝,因为他觉得自己有一份不错的工作,对当下感到满意。而且,如果选择去创业的话,他们甚至连要干什么都还没想明白。
最终,在丹尼餐厅聊天四个小时后,他们将目标锁定在个人电脑市场。1993年,是个人电脑刚刚开始的时候,他们意识到这是一个重要时代机遇。于是,他们推断如果个人电脑价格会降低并操作难度下降,那么它将实现普及化,使每个人都能拥有一台电脑。此时用户会用电脑做什么?答案是玩游戏,因为游戏体验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视觉呈现效果,这主要依靠GPU对3D图形处理能力。
因此问题来了,为何要投资针对游戏玩家的3D图形芯片?
强大的吸金能力。一款名为《毁灭战士》(DOOM)的游戏正式发售,该游戏引发轰动,被媒体评为年度最佳,并提供试玩服务几乎全被挤爆宕机。这也让黄仁勋更笃定选准了。他发现游戏还有两个特性:用户依赖度高以及用户停留时间长。当时个人电脑没有声音、麦克风、扬声器、视频及图形,只是一个文本终端,但只要做出能玩游戏、承载3D图形的芯片,上述所有功能基本都可以运行得了。
NV1失败教训
1995年2月17日,是黄仁勋创业第一天。
经过两年的努力,他雇佣20个员工,在购物中心租了一间小办公室。
NV1充满“先见之明”,集多种功能于一体,但市场反馈惨淡。大部分收到的25万颗NV1芯片24.9万颗都退回去,这几乎导致破产。
NV1失败原因包括:缺乏应用程序支持,以及市场需求仅需一种简单但性能好的3D图形处理器,不需要堆砌很多功能而又昂贵。
这个经历让团队学到了许多东西:
史蒂文斯说:“我学会的一个教训是,我们进入3D领域可能太早了。如果浪迟迟不来,就无法到岸边,最终在茫茫大海中冻死。”
为了平稳运营,同时寻找事业投资者,他拜访前老板威尔弗雷德·科里根(Wilf Corrigan)。
面对求助,科里根迅速想到仙童半导体老同事唐·瓦伦丁(Donald Thomas Valentine)。
瓦伦丁是一位传奇投资者,以投出苹果等知名企业著称,其投资理念极具个性。他特别喜欢专注于一个大市场,并解决具体难题的事务现在看来,与瓦伦丁理念高度契合。
回到那时候,由于瓦伦丁给予“指示”,一定要给他投资,所以尽管感觉提案表现糟糕,但幸运的是瓦伦丁已经决定帮助他。这次投入使英伟达估值达到6000万美元。